查看原文
其他

民国跨界全能父亲的智慧之爱


“可是你看了他的信,作为学者, 展现了他生活中的另一面。这才是他为人的全貌。”

——姚伊(姚茫父孙女)



陈师曾刻“姚华”白文印



他是光绪进士,获清政府保送留学日本,入东京法政大学。


民国后他曾出任北平女子师范学校、京华美术专科学校校长,桃李满京华。


他与陈师曾将文人书画引入铜刻文房,与同古堂合作,开创了近代刻铜文房的新局面。


他的文学修养,在当时人才济济的画坛无人能敌。


他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译成五言古体诗《五言飞鸟集》。徐志摩赞叹说:“真词林佳话,可传不朽也。”



飞鸟啄窗前,飞来复飞去。

红叶了无言,飞落知何处。

生世等萍聚,漂泊终可依。

萍去踪仍在,临流歌芳菲。



他学问渊博,精通文字学、音韵学和戏曲理论。


由于在戏曲方面的广深学识,他在梨园诸名流中极受崇礼。


王瑶卿梅兰芳程砚秋等人都是莲花庵常客,尊他为师。


他是民国初年北京公认的“画坛领袖”。


民国十三年(1924年),他在北京举办画会时,数百人前往捧场,正在京城访问的泰戈尔也欣然参加并即席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说。


姚华 山水立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收录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精品大系·现当代水墨卷》


他与陈师曾两人的人品学问及诗、书、画、印“四全”而被时人并称“姚陈”。


他,就是姚茫父(姚华)。科甲出身,满腹经纶,多才多艺,享誉中国文坛画苑。



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刘海粟曾写道:“窃谓读书之暇,得一小轩,一椅而外,不容他物,壁上挂茫父佳作一帧,煮茗焚香,日坐二小时,相对忘机,于愿足矣!”


郭沫若在见到姚华颖拓泰山残刻二十九字后,感叹道:“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


而抛去这些社会角色,作为“全能”父亲的姚茫父,严格而又慈祥亲切。


长子姚鋈追随他的足迹,赴日求学,回国后成为中国著名的桑蚕学家。


在1913年至1922年的9年中,姚茫父通过书信将自己长期积累的准则、观念、知识和经验手把手地教给儿子。这是父爱,却又是远远跳脱于自然、本能、生命之爱的智慧之爱,体现的是最真实的人性光辉。



书法既是学问,又是艺术


信中他用了许多篇幅反复教姚鋈写字,谆谆教导,细致示范。他指出大拇指、二三指怎么搦管,手腕如何运力,写字宜平正方阔,力注笔颠,横平竖直。还指出许多要点要姚鋈自己体会,甚至一笔不苟用楷书写信以作示范。


力聚笔颠者,凡笔毫有三部,一颠二腰三根,用笔不惟不可使根,亦不可使腰,然初学用笔,每苦无力,若用力送到,纸必将笔屈折甚或没入笔根,如此用笔,必然画粗而力仍稚。”

虽细若游丝,亦可健如精金。然后于其中求韵味,便能立足矣。欲臻此境,先去二病,曰坐根,曰折腰。病去,再求笔笔中正,即颠上亦不可少偏,用力之际,吾指腕之间若顿下,而有人隐为提起;若提起,而又有人隐为顿下者。”

“活不仅在纸上,当求之手腕也。执笔欲死,运笔欲活,此八字尽之矣。汝细味焉。正锋,中锋,是一是二?正尚有形,中则无形。不能力聚笔颠,则虽正而不能中。汝再试之。”


人际交往中,礼仪非常重要


姚茫父还在信中指出用词用字的不妥之处。如说姚鋈称人名与字时常混淆,对人不够尊重,容易开罪于人。又告诫他少用'勿'字,说:“此字含使令意,所谓禁止词,不可施于长上。”


“来禀尽称伯渊,以名为字,此等错误容易开罪,不可不审也。官费虽得,亦不足喜,尤宜慎用之。禀中屡用“勿”字,此字含使令意,所谓禁止词,不可施于长上,宜审!”


为人以忍耐为第一义


姚茫父从1917年初离开北京女师校长岗位后,即基本脱离社会,靠自食其力卖字卖画维持一家老小的生活,还经常参加北京书画界的活动,遇见喜爱的文物金石碑帖, 如当时出土的唐画砖,一掷千金买上三块。不过,他好古是为了做学问。从多封信中,常常都是告诉姚鋈“节用”,让姚鋈生活勤俭。


“都门物价益昂,钞值益落,一元仅六成。吾家非五百钞不足支一月也。兹以窘中,先为尔筹寄日钞百元,外,雨生寄去拾元,何为尔必知之。务节用之,恐阴历年关吾尚有大窘也。”


“所以古先遗训往往教子以孝,便是从父母抚育劬劳上着想出来者。吾之育尔,祖之育吾,一代难胜一代。今日尔之育子,并无财难之叹,总算便宜作父母矣。来日方长,尔夫妇当自忍自耐自节自抑。尔母得此次信后,即述从前育尔之劳,吾不能久作书,不暇一一转告尔矣。总之,为人以忍耐为第一义,作父母尤以忍耐为第一义 。吾以筋力给与尔辈,并及尔子,亦何尝不是忍耐为之耶? ”


多读多看,多作多问


姚茫父还开列了许多古文书目,督促姚鋈认真读书,看书要随时随地留心,经典文章要熟读万变,无事背诵。他强调“学人惟一以学问得失为忧”。


“魏文帝《典论·论文》一首。

孔文举《论盛孝章书》一首。

陈孔璋《答东阿王笺》一首。

曹子建《与杨德祖书》一首。

杨德祖《答临淄侯笺》一首。

陆士衡《文赋》一首。

班孟坚《两都赋》一首,此当读万遍,以下皆大文也。

司马长卿《难蜀父老》一首。 

司马子长《报任少卿书》一首。

屈平《离骚经》一首。”


试问有多少父亲能如此细致耐心而又说理地教育引导了自己的子女,你能想像出子女们将是如何地感到亲切暖心而又能深刻记忆以致心悦诚服吗?


民主平等,亦父亦友


其中一封信写的是姚茫父为大女儿择婿,征求姚鋈的意见。


“雨生为静川先生第一子,静川先生于吾年长,以信清操厚德,不愧儒风,服官数十年,虽无亮绩,然其清正有足多者。雨生在吾门下虽无大才,然其人谨厚稳成,事吾甚恭,求之今日后生,犹能讲弟子之礼者,吾仅仅于文氏之子遇之,是非家学相承,胡克如是?其人虽乏意趣,然取人之途何能执一,吾视今少年屡屡由良而恶,雨生固无长才,但其人已定,是极诚实可信之选也。

婚事既定,汝与雨生不得以妄揣而生介介之见。得此信后,务须悉释,究竟汝心服否,其速答我。汝之满意于重甫,此是吾之主见;汝之不满意于雨生,此亦是吾之主见。岂吾得之于前者,而独失之于后乎?亦由雨生与汝不相习,不若吾之知雨生为较深耳。汝有意见肯使吾知之,吾亦甚慰。”


这样的家庭民主氛围,绝不是古老封建大家庭父子之间的关系。姚茫父不是老古董,不是固步自封的老学究。


“吾已自邓尉探梅归,明日偕周印昆先生赴杭,大约游湖游山需四日可回,仍驻惠中,拟阳历九、十两日内,趁通车旋都也。邓尉之游值雨,朋俦俱谓未尽兴,然吾意独畅。此游胜处,则柏因社之清奇古怪四柏,石壁寺门前观太湖,圣恩寺还元阁上观邾公牼钟,与吾家山俯视梅林,即所谓香雪海者是也。


他还在几封信中委托姚鋈在日本为北京女师物色有理论有实践能力的家政老师,用以培养新中国有文化爱劳动会管理的时代新女性。这也充分展示姚茫父接受新事物,是一个具有新观念的教育家。 


“儿辈何妨为我分途访之,其人以老成勤恳为主,须能讲《保姆学》《保育法》者。方法不可旧,以能运用新主义者为宜。月俸百元左右,钟点每周十二时以内。如得其人,所有条件可提出相商协议即行,总期下月能得其人到校为妙。”




-Read more-


看看民国人如何教育儿女读书写字

(点击下图)


堪称民国文人家庭教育典范的《茫父家书》

(点击下图)


-BOOK-



《如晤如语:茫父家书》

姚华 著  杜鹏飞 点校

2018年3月

定价:158.00元


/ 内容简介 /


《茫父家书》聚焦于这位民国初年重要的艺术家,向我们展现了作为父亲的姚华(姚茫父),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是如何言传身教,对长子姚鋈进行训导和规范的。这本家书集,收录了自1913年12月17日至1922年2月,姚华写给姚鋈的57通家书,信中除了反映时局的信息、家庭琐事、人物品评等家书中常见内容之外,更多的是姚华教儿子如何练书法、如何习画、如何读古文、如何写文章、如何撰对联、如何拟讣文、如何在信中称谓等等,一系列严父的谆谆教诲,故而被姚鋈自题为“家训”——回望20世纪以来出版的系列家书,这样细致的内容,可谓独特,堪称民国文人家庭教育的典范。


/ 点校 /


杜鹏飞,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美术学院书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清华大学教工书法协会长。热爱书画艺术,兼从事书法创作及民国书画史料集藏与研究,编辑《百年清华学人手迹选》、组织策划“竹简上的经典”清华简文献展、“尺素情怀”清华学人手札展、“刚毅坚卓”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四校书法巡展、清华百年书法展,“清风华翰”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4周年师生书法展等艺术活动。2016年6月在青岛举办“书生本色”书法展。



看民国一代通人

以家书传承家风,

谆谆教导,

如晤如语,

超越百年,

父爱永恒。


微店购书链接


天猫购书链接


-“朵云书友会”微信群-


扫码添加“朵云小书僮”入群


朵云书友会(普通会员)享受福利:

1,新书抢先读,会员有机会免费获得新书

2,活动优先权,会员优先获得线下活动的报名资格。

3,每月定制屏保,每月一号会设计一张定制的手机屏保,仅供会员下载。

4,每季的新书快讯,会员获得电子版的新书快讯。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

一键直达上海书画出版社官方微店

营销部咨询电话:021-61229020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